本文转自:贵港日报
贵港市港北区教学研究室 蒙杏群
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,“五育”融合已成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路径。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,为“五育”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。本文将从德育、智育、实践融合三个分论点出发,探讨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,通过地理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,提升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。
一、引言
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发布,使“五育”并举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。初中地理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地理知识的任务,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。在“五育”融合视域下,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策略,能够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的育人目标,促进学生在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。
二、德育融入: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
在初中地理教学中,德育融入至关重要。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,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,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中,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。通过地理教学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“人地”协调观,深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。在讲解气候问题时,教师可以列举雾霾、全球变暖、旱涝等实际案例,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,并探讨解决办法。如在学习“世界的气候”时,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植树造林、研发新能源汽车、改造沙漠等气候治理活动,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。从而树立绿色出行、回收利用纸制品等环保意识,强化德育修养和责任意识。在介绍中国地理时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、壮丽的山河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,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,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,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,让学生明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。
三、智育提升:发展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
智育是“五育”融合的核心,初中地理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。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。教师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,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提高智力水平。在学习“中国的经济发展”时,教师可以设计“观经济建设,思地理贡献”主题实践活动,提供相关材料,如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等,让学生分析地理对经济建设的突出贡献,并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其他资料进行论证。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人文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,增强地理认知与学习智慧以及学生学习的开放性,也是提升智育的重要途径。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。在学习“东南亚”一课时,教师可以提出: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适宜种植油棕,但棕榈油产业的发展导致大片雨林消失,你如何看待东南亚热带雨林保护与农业生产问题?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,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认知水平。
四、实践融合: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
实践是“五育”融合的重要环节。初中地理教学应加强与实践的结合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地理与体育联系紧密,教师可以融入地域优势,组织学生参与户外体育活动,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地理知识,增强体质。在学习“南方地区”时,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,了解地理位置、地形、气候等因素,对南北方运动项目和运动习惯的影响;然后因地制宜地激励学生参与对应的体育活动,如南方的赛艇、游泳,北方的滑雪、滑冰等。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地理与体育的内在联系,又能强化体育锻炼,释放学习压力。地理教学还可以与美育相结合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可以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、地理景观视频等,让学生感受地理之美,提升审美能力。在学习“土地资源”时,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,比如植树造林、垃圾分类宣传等,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。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任务,是实现智育与实践融合的有效方式。地理知识源于生活,也应用于生活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,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例如,在学习“气温和降水”后,让学生记录当地一个月的气温和降水数据,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形图,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,并结合气候特点为家庭出行、农作物种植等提出合理建议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不仅巩固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,提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能力;还学会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,增强实践能力。
五、结论
“五育”融合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优化策略,能够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,促进学生在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。通过德育融入,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,增强学生的责任感;通过智育提升,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与能力;通过实践融合,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。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,教师可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,将“五育”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,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