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乌兰察布日报
在小学教育的百花园里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,他们有的绽放光彩,有的却因各种原因生长迟缓,这些在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,便是我们常说的“学困生”。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,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,更是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深入了解学困生的成因,是实施有效帮扶的第一步。有些学困生是因为学习基础薄弱,在知识的衔接上出现断层,导致后续学习难以跟上进度;有些则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,不懂得如何高效地预习、复习和归纳总结;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,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监督,学习动力不足;只有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,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,制定出个性化的辅导方案。
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,也是关注学困生的重要场所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,要时刻留意学困生的状态,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,为他们创造回答问题、展示自我的机会。对于难度较低的基础性问题,可以优先邀请学困生回答,当他们回答正确时,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,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;若回答错误,也不要急于否定,而是耐心引导,启发他们找到正确答案。同时,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,将学困生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合理分组,让优秀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过程中,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,在班级中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。
课后辅导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、巩固知识的关键环节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,针对学困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。辅导过程中,要注重讲解的方法和节奏,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简单易懂的小模块,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。
关注学困生,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,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。学困生在学习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,容易产生自卑、焦虑等负面情绪。教师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通过谈心、交流等方式,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,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,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。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,让他们明白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,只要坚持不懈努力,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。
小学教学中关注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通过深入了解成因、优化课堂教学、加强课后辅导以及关注心理状态等多种策略,我们能够为学困生点亮一盏前行的明灯,助力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,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小学阶段收获知识、自信与快乐。
参考文献
《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治困对策初探》
兴和县明德小学 陈学峰 郝苗苗
兴和县教体局 许文清
[手机扫一扫]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